科技系統
或許讀者會有些問號,為什麼商用車的媒體要去採訪工研院?但是如果你知道工研院不僅協助國內在做各種載具車輛的研發,亦協助政府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及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此外,工研院的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大力在協助物流貨運業改善其運輸效能,甚至近期還舉辦AI課程,讓物流產業可以了解AI能幫自己的企業運營做哪些應用。基於這樣的初步了解,本刊採訪了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陳慧娟副執行長,便是希望能夠讓更多貨運物流業者,了解工研院可以幫產業做些什麼來改善自己企業的營運效能,迎戰新趨勢的變化。
工研院服科中心陳慧娟副執行長致力於「讓物流成為帶動商業創新的引擎」
在新竹縣竹東鎮的邊緣地帶,有一個諾大的園區,園區內有員工加上外圍工作人員近九千人,進到園區彷彿進入超大型校園,而這裡正是影響國內工業發展搖籃的關鍵基地~工業技術研究院。整個研究院包含了15個院所及中心,與商用車或者運輸相關的主要是機械所(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資通所(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及服科中心(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等。其中機械所主要就是車輛科技的研發,例如電動車、無人車等的研發工作,像是去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公告的「電動商用車智慧運營驗證計畫」,其協助執行單位便是工研院機械所;而資通所則著重資通訊科技,像是近年非常夯的AI、生成式AI、或者影像辨識等,可以用來監管車輛軌跡與週邊環境。而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則著眼於跟運輸活動相關的服務科技之開發與應用,在專訪的一開始,服科中心陳慧娟副執行長便讓我們大概地掌握了工研院的分工及目前的主要工作項目劃分。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童建強簡任技正 在第七屆商用車智能研討會上分享「電動商用車智慧運營驗證計畫」,其幕後亦是工研院負責之專案。
例如,八月底工研院再次為國爭光在 APEC第14屆能源部長會議 (14th APEC Energy Ministerial Meeting;EMM14)中以「漁電共生環社檢核機制建立與教育推廣計畫」以及「智慧、永續電動公車解決方案」獲得「智慧就業和消費者」以及「智慧運輸」兩類別金牌獎。一般人看到這新聞應該可以了解台灣在科技及研發成果再次受到國際肯定,而在工研院分工裡,這兩項大獎則分別來自於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與機械所。其中與商用車界相關的「智慧、永續電動公車解決方案」則是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和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指導下,工研院與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合作研發的「電動車隊智能充電管理系統」,結合了AIoT技術與智慧交通系統,為智慧城市內的電動車能源管理與充電一體化服務提供更前瞻性的應用,這兩項殊榮便是工研院龐大的工作範疇中的成功案例之二。
工研院為國爭光在APEC第14屆能源部長會議獲得「智慧就業和消費者」以及「智慧運輸」兩類別金牌獎。
談到服科中心的業務範圍,在物流方面主要是與經濟部商業發展署配合,重點對象以物流業為主,提供在管理方式強化、營運效能提升的協助。例如:應用倉儲自動化、Routing排程、運輸派遣管理等服務技術,協助全日物流建立全島冷鏈物流服務網,提高全島運配效率;及設計物流外送平台(類似Uber或Food Panda),應用運力管理,並整合GIS、GPS、各式sensor等,連結10,000家外部車輛,協助米特交通擴展B2B配送與B2C外送服務。服科中心將智慧化運輸服務技術技轉給運輸業者使用,讓業者快速提高配送效能及降低成本,從傳統營運轉型。工研院研發這一套運輸系統是結合AIoT,從倉儲到車輛調度,從決策規劃到運作監管,還包含多溫層蓄冷設備,支援多樣少量的最後一哩城市保鮮配送,實現高質、高效的運輸服務。透過工研院提供的物流平台,受惠的還包含像是新竹物流、太陽生鮮、萊爾富、家樂福等上下游廠商。陳慧娟副執行長舉出一些實例,讓物流業者了解工研院對於產業的幫助,不只於生產製造,更在服務效能的提升上,透過工研院的先期投入、研發,再將成果轉移給產業界應用。
陳慧娟副執行長再補充,國內中小企業對於政府政策方向下的智慧化與自動化較難投入,尤其缺乏對整體市場了解及資源有限等困難下,工研院才會走在產業前面,進行各種系統的規劃與發展。
對於冷鏈物流著墨深
經過一場世紀疫情的洗禮,讓國人突然意識到冷鏈物流的重要性,更看到國內在冷鏈技術上的全球領先(臺灣三十多年前就師法日本更精益求精,目前可稱為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工研院服科中心近年來更深入與冷鏈產業合作,不僅推動國內的上下游廠商整合(包含倉儲、空調、車輛、車隊管理等),陳慧娟副執行長還加入「台灣冷鏈協會」與業者一同前往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配合國家南向政策,與東南亞國家企業洽談臺灣冷鏈技術的合作輸出。而此舉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已經漸漸展現成效,目前已經有越南、菲律賓之合作實例。而工研院居中穿針引線當然功不可沒,陳慧娟副執行長非常客氣地說,她就是努力將業者串起來,也會引薦經濟部所提供的政策與資源支持,作為冷鏈業者向外輸出技術的後盾。她說經常會帶著冷凍空調業者、自動化業者一起參與機會客戶討論會議,這樣在產業對接上能夠較直接,能快速媒合與整合需求,促進技術加速落地。看著陳慧娟執行長與冷鏈協會並肩作戰在海內外開拓商機,這足以讓物流業者感受到政府機關的積極度與帶動的正面效益。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蘇文玲署長(中)對於工研院與冷鏈協會的合作高度肯定(左一:馬尼拉文化辦事處李東尼代表、左二:冷鏈協會林建智理事長、右:工研院陳慧娟副執行長)
AI與物流的關聯性
在八月底的冷鏈技術及物流展上,現場有一部非常不起眼的電腦,展示著近期工研院大力研發的AI科技應用。台灣冷鏈協會秘書長王祥芝就說明,這一套系統不只可以做貨運排程,還能協助物流士的排班優化。而這樣的AI應用,工研院也開始開課,讓貨運物流業者看到AI到底跟物流有什麼關係?能協助商用車做那些以往做不到,或者耗費人力資源也做不完善的事項。
針對AI科技應用,陳慧娟副執行長補充說明:這系統的智慧化是靠業者提供資料讓它進行運算演化,才能持續優化,其中車輛排班、送貨排程這些都只是AI系統中最基本的應用,還可以應用影像技術進行狀態辨識,亦可應用人工智慧優化儲物空間,讓層架的存取貨、堆貨運算更為快速,達到更好的績效。而目前可以做到將訂單導入後,AI便主動展開排程,連動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與車隊系統,甚至還能主動通知對方接貨時間、引導駕駛減少繞路,正是運輸業節能減碳的實作。聽到這樣的應用,不僅感慨AI對產業的影響已經逐漸展開,而陳慧娟副執行長也表示工研院非常樂意將此技術讓更多貨運業者了解應用,也希望未來可以透過與商用車技術發展協會等相關單位合作,讓貨運業更了解AI的應用效益。
工研院協助全日物流建立全島冷鏈物流服務網。
「讓物流成為帶動商業創新的引擎」
在採訪的尾聲陳副執行長強調,工研院服科中心希望達成的目標雖然不少,但是她在很多正式場合都以這句話「讓物流成為帶動商業創新的引擎」當成總結。一來表達該單位對於物流所帶動經濟效益的重視,一來可鏈結目前政府所講求的商業創新理念,也就是說工研院服科中心樂意輔導協助運輸產業推進具有「創新」的提案,包括因應趨勢、城市物流、共享概念與跨國營銷等。工研院輔助的案例非常多,且總秉持著結合科技,帶動高效率、高品質的物流升級,來為產業提升盡力。透過這次的專訪,讓運輸頭家終於認識到工研院,還有了解到工研院服科中心對於貨運物流產業的用心與多元助益。
-
「2025 CV Show」從產業趨勢著手,彙整三大主軸「ESG新能源車、AI大趨勢、餐飲冷鏈科技」。活動預計將吸引超過三萬人參觀,創造十億以上商機。
-
驚蟄到,乙巳年春回大地,在蛇來運轉、蛇燦連發的2025台灣商用車界最大盛會「2025商用車大展」不但進入開展(展期:5月1~4日)倒數計時,在各界高度關注、且將於本活動大顯身手,除了要讓商用車主與專業人士們收穫滿滿,一起共創商機之外,將於台中國際展覽館(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三段1號)熱烈開展前,主辦單位更於日前舉行廠商說明會,原本僅規劃下午場,結果不僅爆滿,更於同日上午追加上午場說明會,會場仍舊滿座,更顯示產官學研各界的高度關注與全力支持!
-
2018年首次有了台灣第一次商用車展及研討會,車主們可以到展會看看各種品牌車輛,可以在現場向各式各樣的廠商獲得第一手最新訊息,兩年一度的商用車大展成為台灣商用車界最大型的活動。
-
「起而行綠能」從事充電設備算是國內的始祖之一,且直接參與政府對於充電設備各項標準設立的過程,更是國家級技術團隊。起而行從軟體提供、硬體設計到相關配套提供最完整的充電系統服務,是目前市面上從兩輪、四輪到八輪都有解決方案的唯一公司。
-
工研院服科中心陳慧娟副執行以「讓物流成為帶動商業創新的引擎」表達該對於物流所帶動經濟效益的重視,並樂意輔導協助運輸產業推進具有「創新」的提案,包括因應趨勢、城市物流、共享概念與跨國營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