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資訊
由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Japan)共同策劃之「福爾摩沙∞藝術: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特展,於7月3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吸引多位藝文界、學術界與國際媒體代表出席。展覽由文化部支持,不僅為雙館逾二十年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創館以來首度聚焦台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之鉅作,預計於2025年9月18日至12月16日,於日本大阪隆重展出。
本展精選12位來自不同族群的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呈現26組當代藝術創作,涵蓋平面繪畫、木雕、鐵雕、陶藝與複合媒材等多元形式,展現原住民族文化的豐富樣貌與創造力。策展團隊由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學者黃海鳴教授,以及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野林厚志教授共同擔綱,以三大主題軸線「過去神話、傳說、幻想」、「歷史現實、苦難、重生」與「未來、希望、創造」,貫穿作品脈絡,勾勒出跨越時空的文化敘事。
雷恩Kulele Ruladen - 《起源》(藝術家提供)
展覽內容以原住民族的神話、生活智慧與歷史記憶為出發點,結合當代藝術表現語彙,回應歷史經驗、族群記憶與文化傳承等議題。藝術家們透過個人視角,探討族群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與想像,展現原住民族在持續書寫自身未來過程中的文化韌性與創造能量。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自創館以來,始終致力於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與推廣,並自1990年代起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在學術與展覽領域持續深化交流。本次合作展不僅是雙方多年努力的具體成果,更象徵著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關鍵一步。
尤瑪˙達陸 Yuma Taru-《如布之舌(一)》(藝術家提供)
隨著展覽即將移師日本展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期盼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能量與原住民族文化的多元視角,讓世界看見台灣,也為台日文化交流開啟嶄新篇章。
尼誕˙達給伐歷 Nitjan Takivalit-《珍惜》(屏東縣政府提供)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福爾摩沙藝術: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特展
主辦單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贊助單位:文化部
展期: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2025年9月18日~12月16日
預展: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025年7月8日~8月5日
參展藝術家(共12位):
伊誕˙巴瓦瓦隆 Etan Pavavalung、尤瑪˙達陸 Yuma Taru、武玉玲 Aluaiy Kaumakan、雷恩 Kulele Ruladen、雷斌˙金碌兒 Masegeseg Zingerur、阿旦˙達魯札隆 Adan Dalujalung、尼誕˙達給伐歷 Nitjan Takivalit、希巨˙蘇飛 Siki Sufin、
秦榮輝 Patadalj arucanglj、夏曼˙蜜紗固Syaman misrako、米類˙瑪法琉 Milay Mavaliw、宜得思˙盧信 Idas Losin
宜得思˙盧信 Idas Losin-《Hawaii Ⅱ》(藝術家提供)
【關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創立於1994年,為全臺首座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自成立以來,致力於臺灣原住民族文物的蒐藏、保存與研究,並透過多元的教育推廣活動,促進大眾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館內常設展與特展全面展現原住民族豐富的物質文化與生活智慧。為體現對原住民族文化詮釋權的尊重,博物館每年舉辦「與部落結合」特展,與單一族群部落深度合作,共同策劃展覽內容,彰顯部落主體性,並打造原住民族文化展演與對話的平台,使博物館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文化交匯的重要論壇。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文化部代表、策展團隊,以及參展藝術家等人合影
-
由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Japan)共同策劃之「福爾摩沙∞藝術: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特
-
由交通部主辦、車輛安全審驗中心VSCC承辦的「2025 台灣氫能與電動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日前於高雄展覽館南館盛大登場,吸引政府官員、產業界、學研機構代表共同參與。本次活動聚焦我國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政策推動與氫能應用,展現多元發展的淨零交通布局。
-
2025亞太智慧商業物流展(Smart Business Logistics Asia 2025),6月11日至13日於桃園會展中心盛大登場。由安益集團攜手中華民國物流協會、台灣冷鏈協會、台灣國際物流暨供應鏈協會及美國SOLE國際物流協會台灣分會共同主辦。
-
Scania Taiwan為積極培育優秀的技術人力及紮根台灣技職教育,捐贈SCANIA T112M曳引車壹輛,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做為動力機械科教學及實習使用。
-
本刊從職業駕駛的角度來看,這麼多的測速照相應該造成運將的許多困擾,加上近期測速照相設置的密集程度和速限規定的合理性再度受到強烈質疑,這些措施是否真正提升了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