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暄整合行銷,商用車談,ChatCV

3大會展闢出商用車大未來
首頁 navigate_next 大客車 navigate_next 不談布局 卻步步成局 專訪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

大客車

不談布局 卻步步成局 專訪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

    在全球朝向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台灣企業正積極尋求轉型與突破的機會,但在眾多企業中,積極趕上減碳的大轉機時,卻有企業早在2011年就做出台灣第一部電動巴士,更不用說這位企業領導更向小編直言在2008就向當時的陳水扁總統提出台灣應該著力發展慢速電動車,如果當時政府看清國際局勢就有機會領先對岸比亞迪成為全球電動車的一方霸主了。這位企業領導就是華德動能(RAC,隸屬車王電子集團)董事長蔡裕慶。這次,與蔡董事長約了一點時間採訪,希望藉由此機會聽聽他經營華德動能的規劃。原本預計90分鐘的訪談居然長談了約四小時,畢竟能跟一位對企業經營有理念、深知產業變局、洞悉國際趨勢的領導人深入淺出地談產品、談未來、談局勢,相信這一篇分享能讓ChatCV的讀者看到電動巴士的發展及產業未來。

2017年接下車王電子及華德動能的經營管理權,蔡裕慶一心一意反敗為勝。

 

台灣第一台電巴製造商 也是目前市佔最大的品牌

    回顧歷程,蔡裕慶指出,華德動能成立於2005年「2011年,我們推出台灣第一台上路的電動巴士,那時幾乎沒人看好這條路,但我們堅信未來交通一定走向電能化。」雖然前面的經營者努力苦撐但企業還是沒有足夠營收,2017年蔡裕慶接手後就在誓言要讓華德動能成為電動巴士的領導品牌,當時沒有人相信他能做得到,但是蔡董事長就憑著一股勁兒,要讓公司轉虧為盈,他說當時沒有拿過一張發票跟公司報帳,而且為了讓兩家公司的發展可以相輔相成且有更大的格局,他更是經常一天有兩餐都是在車上解決,馬不停蹄地為企業發展張羅,雖然回想起來當時很辛苦,卻正是他最享受「反敗為勝」的那種成就感。

    事實證明,這份堅持是正確的。從最初的單一車型、零市場基礎,到2019年成為首家擁有自主設計與開發能力的電巴廠商,更在2020年成為首批通過交通部示範型計畫兩家廠家之一,正式有了「電動巴士國家隊」的美名。華德動能一步一腳印,逐步構築起完整的產品線與技術優勢。目前在台灣的市佔率獨占鰲頭已超過六成,累積交車超過677輛,服務涵蓋全台83%人口的運輸路網。

以高規格打造的電動巴士生產線,如三班制開工一年可以生產1700部公車。

 

技術整合 將電動巴士視為系統工程

    談到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蔡裕慶強調:「我們做的不是單一車輛,而是整體解決方案。」華德動能因為有車王電子的後盾因此擁有從車輛控制、動力系統、電池模組、底盤設計,到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技術能力,並自主開發車隊管理系統(FMS)、預先維保系統(APM),及胎壓偵測器等等。單單用一張車圖展開密密麻麻寫著車王電子有哪些系統應用在自家巴士上,不免讓人驚嘆車王電集團的實力。

    此外,華德在電池安全與溫控管理上也走在業界前端,其自主研發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具備液冷恆溫控制、故障偵測與預警功能,整個電池Pack為台灣唯一通過歐盟TUV ECE R100.3 認證者。全自動 CTPCell-To-Pack)製程,更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與生產效率。

以自動機器手臂焊接的生產線,透過更精準的用料與省電朝ESG目標前進

 

打造永續運輸生態系 重點不止於電動車

    「如果只看車輛本身,產業價值有限;要做的是整個『運輸服務生態系』。」蔡裕慶指出,華德動能投入的不只電巴本體,而是涵蓋充電場站建置、智慧排程、雙向充放電、綠電應用與回收儲能等垂直整合系統。例如,已建置多處智慧充電場站,透過排程系統有效降低契約用電50%以上,並因應電網需求回傳電力,參與能源調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他也提到,目前在木柵、深坑、北投等地已落實太陽能、儲能、OCPP通訊協定與雲端管理平台整合,未來將與更多公車業者、地方政府合作,擴展為城市級智慧交通節點。

    從整個生態系,蔡裕慶董事長可以看出華德動能還需要從哪一塊去補強,甚至從哪個區塊再切入進而站穩更多優勢。因此,2024年併入國內最大車隊管理系統商銓鼎科技,在企業總部的行控中心裡,就可以一目了然目前華德銷售出的每一部車的行駛狀態、電池容量甚至電池溫度等行車數據,連銷售到海外的電巴,華德一樣可以完全掌握車輛狀況。

    不僅在軟體事業處有了詮鼎科技的注入如虎添翼,為了切入美國市場更是在2023年就投資美國底特律電動車廠Optimal 這將有助於RAC未來進軍美國且藉由投資學習Optimal的系統強項,甚至有助於未來進軍美國廣大的校車市場。

行控中心的大螢幕上,看到每一部車的行車狀況及電池狀況,這也是將銓鼎科技併入的最大目的。

 

MIT技術逐步在全球發光

    不只有2023對美國Optimal車廠的投資,華德動能更在2022年就將其電巴駛近國際市場~日本九州,目前已經有51部上路,今年還將有15部將陸續交付。蔡裕慶董事長針對RAC電巴可以打進日本市場補充說明:作海外生意時,必須了解當地的特殊性,尤其在日本這樣的市場如果車子沒有「日本味」是無法被當地人接受的。因此,他們與日本車廠合作是走TTP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的模式,而不是採用將自家生產製造的車輛整車進口模式進入日本,這也是華德動能如今可以在日本居海外品牌第一,其電巴市占率已經超過10%,且不只限於九州福岡更進軍國際最競爭的巴士市場之一~東京。蔡裕慶分享:「我們不是把車賣出去而已,而是帶著整套know-how出去,像是AI智慧充電排程、FMS、預測性維保等,這是MIT科技真正的價值所在。」目前華德電巴不僅日本已經廣獲肯定,還繼續朝中南美等市場陸續進軍。

2022年華德動能就已經將電巴賣進日本市場,目前也是海外品牌的No. 1

 

翻轉電動車的品質與速度

    「台灣能不能做出世界級的電巴?設計只是成功要素之一,製造更是致勝的關鍵。」蔡裕慶藉由車體廠的建置,進一步說明電動巴士生產與以前一般車體廠打造市區巴士的不同。他指出,華德動能在台中港建置智慧工廠,導入高強度鋼骨架自動焊接系統、快速換線平台、自動車規PU漆噴塗與六面雨漏測試等設備,全面導入MESPDMERP數據平台,確保每一輛車的品質一致性。現場就看到自動焊接系統不停地為一部新車逐漸接合。而這樣先進且有效率的工廠,幾乎可以是全台最具規模的模範工廠。如果以三班制進行生產,一年將有約1700部可以下線。蔡董事長說明這樣的投資不斐,但卻可以讓車身品質與剛性受到更高保障,此外因為自動焊接的精準度提升,更能降低不必要或過度人工焊接所造成的電鍍耗損甚至用電提高。因此,外人看到的或許只有投資這些機器手臂的可觀支出,但對蔡董事長來說卻有ESG的延伸效益(也就是用電更省、焊接用料更精準)。就連工廠的排汙,華德動能也都是自我提高規範,再將其檢測數據提報給台中市環保局,連環保局官員對於RAC主動提報的數據都讚許它們是大台中企業的標竿。

    同時在電池生產上,建立全自動化CTP產線,包含軟板雷射焊接、IP67防水封裝、電芯溫控等專利技術,提升模組安全性與能量密度。這些投入,讓華德具備少量多樣、高品質客製化的交付能力,也打破過往外界對MIT車輛製造能力的刻板印象。

 

國家隊 國家對

    至於談到電動車產業及國家隊的理念,蔡董事長是站在肯定且積極配合的角度,因為藉由政策的方向正確,電動巴士國家隊並非口號而是藉由上下游廠商的整合發揮出台灣廠商的集體力量,才能在國際轉型電動車的過程中為台灣廠商卡進好的位置,特別是MIT電動巴士還有戰略意義、產業韌性及公共服務等多重意義。但是蔡董事長也不免站在產業領導的角度,提出政府對於後進的示範型計畫車廠提供新申請車輛可以每部多150萬補貼且每一車廠總數可達 100部,施惠於目前新申請的後進廠商,坦白說政府就是創造一個不平等競爭而且讓前期就投資巨大(動輒數百億)的合格廠商不免讓人質疑此補貼的不合理不合規。儘管贊同政府對於電動巴士的推動,但對於施行細節沒有顧及整體產業發展,聽到的不僅是蔡董事長的觀點更是對前導企業的投入不平則鳴。

華德動能這部展示車,成了蔡英文前總統、友邦官員及來自各地科技廠高階必定留影的MIT電巴代表力作。

 

從技術人到經營者 反敗為勝只是勳章

    身為機械與電子背景出身的技術人,蔡裕慶在轉型為企業領導者的過程中,歷經無數挑戰。「我們曾為了研發,一年燒掉上億資金;也曾被質疑某些技術不敷市場需求。但我始終相信,只要看準趨勢提早準備,未來就會慢慢成就你最原始的規畫。」就連小編在產品陳列室看到與氫豐公司合作的氫燃料電池的成品,原來蔡裕慶董事長看重的不是單純的氫能車而是電氫混和動力的經濟性與未來性,看到這樣的成品就理解蔡董事長已經又看好另一個新能源的機會,並且展開布局。雖然整個訪談中蔡裕慶沒有多談他看中的未來市場趨勢變化,但從他的每一個舉措、每一項合作、每一個投資,無非就是在一步步讓華德動能在新能源載具賽局中漸漸成為不可取代的關鍵要角。

 

豐氫公司的氫燃料電池成品陳列,正說明華德動能還在為另一種新能源載具埋伏筆。

我要留言
驗證碼
*

新能源車

小客車

小客貨車

大客車

大貨車

車體/特殊車/二三輪

科技系統

零件/耗品

議題資訊